<noframes id="vjdzz">

      <noframes id="vjdzz"><form id="vjdzz"><th id="vjdzz"></th></form>
      <form id="vjdzz"><th id="vjdzz"><progress id="vjdzz"></progress></th></form>
        <form id="vjdzz"><th id="vjdzz"><progress id="vjdzz"></progress></th></form>

        <address id="vjdzz"><nobr id="vjdzz"><meter id="vjdzz"></meter></nobr></address>

          首頁 > 你來我網 > 你來 > 正文

          在《沂蒙山小調》誕生地追尋革命印記

          2019-03-27 14:58:00 來源:魯網 大字體 小字體 掃碼帶走
          打印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魯網3月27日訊(記者 范金鑫) 一首《沂蒙山小調》唱響了沂蒙山這座革命圣地,唱紅了沂蒙山的好風光。3月27日,“新中國成立70周年·點亮沂蒙精神地標”主題活動一行來到了《 沂蒙山小調》的誕生地,同唱一首歌,追尋這里的紅色記憶,見證這里的輝煌巨變。

            “人人那個都說哎,沂蒙山好,沂蒙那個山上哎,好風光……”石碑前,《沂蒙山小調》的第三代傳承人,宋守蓮與采訪團成員一起合唱這首動聽的紅歌,歌聲回蕩在山澗之中。

            白石屋村位于臨沂市費縣薛莊鎮,這里山清水秀,風景宜人,村莊依山傍勢,錯落有致。由于附近的山石都是白色的,石頭摞石頭,石頭下面有懸空,類似小屋,白石屋村由此而得名。 1940年,《沂蒙山小調》就誕生于這里。

            當時抗大一分校由蒙陰縣的垛莊一帶遷駐費北,該校的文工團就住在下白石屋村。為配合八路軍一一五師打擊當地的反動地方武裝組織“黃沙會”,他們創作了民歌《反對黃沙會》。由團員李林(現為上海歌劇院顧問)譜曲,阮若珊(曾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)作詞。后來經過不斷地修改加工,便成了今天唱響齊魯大地、風靡大江南北的《沂蒙山小調》。

            1999年,費縣縣委、縣政府在《沂蒙山小調》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、紀念亭,記載了《沂蒙山小調》誕生的過程,以及現今流傳的《沂蒙山小調》詞曲及作者。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 、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題寫了“沂蒙山小調誕生地”紀念碑名,詞作者阮若珊題寫了“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”,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。

            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《沂蒙山小調》是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歌。它的作者阮若珊同志曾說過,是沂蒙山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,沂蒙山百姓保家衛國、不惜犧牲一切的質樸情感,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,才有了這首沂蒙山小調。沒有那如火如荼的歲月,沒有沂蒙山百姓真摯而豐富的情感,沒有那流傳于鄉村百姓之中的千萬首民歌,她是寫不出沂蒙山小調的。

            《沂蒙山小調》誕生至今已經70多年了,70多年來,這支優美的小調經過戰火的洗禮,凝聚著沂蒙人民對祖國、對家鄉無限的熱愛,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里。青山綠水,硝煙不再,安靜祥和的氛圍中,一段歷史被不斷傳唱。

            千百年里,沂蒙山人用歌聲抒發著自己的情感,傳遞著古老的歷史和文化,從遠古一直延續到今天。這支優美的小調,戰爭年代唱響在三萬沂蒙兒女獻身疆場的征途中,回蕩在支前隊伍 滾滾的車輪里;建設時期,更是老區人民發展經濟、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,它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支優美的小調,將包含著時代的濃郁氣息,伴隨著沂蒙人民前進的步伐,永遠流傳下去。

          責任編輯:董羽曦
          成人亚洲国产